文化
古人笔下的山川
壮丽山川,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竞相描绘的对象。山,是自然的脊梁,是文化的载体,承载着无数文人的情怀与哲思,无数绘山佳作,让后世得以在字里行间领略山的雄浑与灵秀。
追溯至《诗经》,“泰山岩岩,鲁邦所詹”,以泰山之巍峨,彰显其作为国家象征的崇高地位,开创以山喻德、以山寄情的文学传统。自古以来国人爱山敬山,绘山之作在《诗经》中初露锋芒,足见其与山不解之缘的深远。
唐代,诗歌的鼎盛时期,绘山之作更是层出不穷。诗仙李白,以山为友,他的“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,将人与山的默契与相知,表达得淋漓尽致。诗圣杜甫,同样对山情有独钟。他的“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”,描绘泰山日出时的壮丽景象,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云雾缭绕、光影变幻的仙境之中;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则借泰山之巅,抒发其凌云壮志,展现出超凡脱俗的胸襟。而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则以山河的永恒反衬人世的沧桑,寄寓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。
宋代,词坛风起云涌,绘山之作更添几分婉约与细腻。苏轼的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以庐山之姿,寓言人生哲理,启示人们看待事物应多角度、全方位。辛弃疾的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”,则以山与水的不屈不挠,象征抗金志士的坚定信念与不屈精神。
元代,散曲中亦不乏绘山佳作。马致远的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。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”,虽以秋日黄昏为背景,但山影隐现,与游子之愁交织在一起,勾勒出一幅凄美动人的画面。
明清时期,绘山之作更是百花齐放、各领风骚。袁宏道的“瀑布洞下真官老,占断林泉是此峰”,以自然景色为载体,表达了自己对山水之美的热爱,以及对超脱尘世的向往。
古人不仅绘山、赏山,更以山为镜,映照内心世界,寄托情感与理想。如唐代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,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借山之高远,激励人们不断进取、追求卓越。
诗人笔下的绘山篇章,将读者引入一个又一个奇幻的山岳世界,让人在攀登与眺望中,领略山的壮美与深邃。
每一座山,都是一首诗;每一首诗,都是一幅画,共同编织一个关于山、关于人、关于自然与文化的宏大叙事。山,是自然的杰作,是文化长河中永不褪色的风景,激发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灵魂,去追寻那份属于自己的山巅之梦。(吴村溪)